旷野天空
通榆,你是我的骄傲
向远方专业号 | 2016-1-21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文/向远方

 

四年前,因为工作的缘故,我辗转来到了省城长春。

时光荏苒,在这一千四百多个漫长的日日夜夜里,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我,却越来越像个还没有断奶的孩子,无不时时刻刻惦记着家乡的一切。

  “我的家乡在通榆县。”我总是这样向周围或者新认识的朋友介绍自己,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,却经常引来许许多多的误解和诧异。

“通榆在哪里啊?没听说过!”

“我知道你们通榆县,好像归内蒙管吧?”

“通榆,我知道,那地方可荒凉、可困难了,农村都是些又矮又黑的小土坯房,大片大片的盐碱地,道路还不好!”

“通榆,我也知道,那里整天刮大风,到处都是沙子;水质也不好,那里人都有大骨节病,好像是什么氟中毒吧?据说到现在还有好些村屯没通电呢!”

听到这些话,我的内心不禁一丝尴尬,但又有些忍俊不禁。这些天真的外地人啊,你不知道也就罢了,还能乱安排;更有甚者,即使对我们通榆县了解一些,可始终还停留在从前的印象和传说里。

“你 们这都说的哪门子的通榆县啊?你最近去没去过那儿啊?不知道就别瞎嚷嚷!还什么我们通榆有些村屯儿还没通电,你说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吧?现在全国都在快 速发展,我们通榆也跟着大变样儿了。别把目光总停留在旧社会,还能不能与时俱进了?”大家听到我这充满自信的大嗓门儿,立刻点头微笑,投来了歉意的目光。

要是没事的时候,我也愿意和大伙聊聊我的家乡,聊聊我自己的故事。

我的家乡位于吉林省的西部边陲,那里地广人稀,人口仅有三十六万,按照面积排名,是本省第三大县。

静静的文牛格尺河与霍林河,就像母亲蒙古袍上的那两条蔚蓝色的哈达,无私的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生灵。

站在敖包山上俯瞰通榆大地,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!那一片片草原、沙丘、湖泊和林海,就像一幅幅壮美的立体画卷,铺就在这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这五彩斑斓、独一无二的地质景观和原始生态动植物群落,深深地让我们迷恋!

大风不知吹了多少年。由东北季风从遥远的蒙古戈壁吹来的流沙,渐渐地在平坦的科尔沁草原东部堆积出了一道道西北—东南走向的沙岭,他们或一座座平地而起方圆几华里,宛如高耸浑圆的蒙古宫帐;或绵延数十里,如一条条蜿蜒起伏的巨龙,尽情的遨游在这波澜壮阔的绿海上。

传 说,这里就是曾经的八百里瀚海。而这沙岭和沙丘,正是成吉思汗当年造下的大船。大汗征服了天下,要把从世界各地得来的宝物都运送到家乡。当船队航行到这里 的时候,海水突然干涸,最后只萎缩成了今天的向海;而这沙岭和沙丘上那些满是沧桑的老黄榆,正是当年征战归来的士兵。风风雨雨数百年,他们始终坚守着对大 汗的无限忠诚,在等待回家的岁月里,逐渐坐化成了今天的蒙古黄榆。

从鲜卑部落南迁宿营在桑树屯埋下金马,到图什业图与达尔罕亲王划界在架哈哈拉;从光绪三十年在七口甜水井周围置县开通,再到民国四年以千字文招垦丈量,移民置建开化县城。一章章民族融合的宏大史诗,开始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演绎。

我不否定,也正如你们所说,我的家乡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贫穷、战乱、天灾和迷茫。

因为偏之一隅,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年代,我们只会逐草为家,日落而息。这种与世隔绝的贫穷和安逸,却也在一九三一年被打破,那条纵贯通榆县的平齐铁路,就是一部兵荒马乱、饱受奴役的血泪史;而在一九三五年春天爆发的那场哀鸿遍野的人间鼠疫,更是我们通榆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。

“东 方红,太阳升”。当了十四年亡国奴的通榆人民,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赶走了外国侵略者,唱着歌翻了身。刚刚站起来的人们浑身鼓足了干劲儿,为了不再 贫穷、不再饥饿,我们开始迷茫的开垦烧荒、毁林放牧,一味的对自然进行贪婪的索取和掠夺,根本不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生态有多脆弱。

几十年过去了,从前在沙丘上密密麻麻长了几百年的老黄榆,被砍伐的满目疮痍;清澈的小河和湖泊开始断流甚至干涸,原本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变成了一块块寸草不生的盐碱地。

本地区的气候环境开始急转直下。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,有乌云的时候雨也不下。太阳炙烤着干燥的大地,本就酥松的沙丘,因为没有了植物的覆盖,开始将良田吞噬;呼啸的大风裹挟着大量泥沙在天空中肆虐,刚刚长出的禾苗,被一阵大风连根拔起!通榆人民正在遭受又一次苦难。

“鼓 励荒山造林防风固沙”、“率先推行城乡改水政策,让百姓告别高氟有毒的苦咸水,防治大骨节等地方病发生”、“抗旱打井、改良土壤,引进先进种植技术,因地 制宜调整种植结构,依靠科技、提高亩产”、“村村通”公路建设、“补贴泥草房改造,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”、“退耕还林、恢复湿地”、趋利避害“发展风电产 业、创造清洁能源”、“立足“生态经济景观”、建设“生态经济城市”......。”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、发展地方经济的惠民举措迅速在通榆大地全面铺 开。觉醒的通榆人民,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为了健康和幸福,再次掀起了一轮新的建设高潮。

仅仅几年间,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各项建设成就硕果累累,通榆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正是:

风起云涌,故园通榆,生态名城。

观鹤舞向海,旷世奇景;黄榆胜境,遐迩闻名。

摇曳风车,长空展翅,趋利避害造洁能。

骑骏马,望红牛四野,杏林葱茏。    

莽原别具风情,览天堑开通变飞虹。

耕沃野万顷,播芳百谷; 仓禀丰实,经济繁荣。

广借东风,奋起翱翔,大展宏图铸永恒。

神驰罢,挥毫谱华章,墨宝天成。

 

     那 草原深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,就是我们现代化的通榆小城,原来的天堑变成了通途,让这里也和全国各地一样,共同努力实现着富强文明的中国梦;看吧,绿水青 山的通榆大地上:洁白的风车舞动着优美的身姿,把洁净的能源和动力输送到全省城乡;那西北西南的绿色长城里忙碌的身影,是万平和顾焕生两位造林大王;老榆 树下满是丰收在望的杂粮杂豆,还有万亩葵花眺望着太阳;波光粼粼的向海湖畔,丹鹤起舞,游弋在万亩杏林的紫色山岗;辽阔的原野上骏马奔驰、遍地牛羊。和谐 与富足在这里扎根,勤劳的家乡人民用智慧挡住了全部的风沙和凄凉。

   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心与心的距离已不再遥远,更让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关注,也变得不再遥不可及。

   记得一次在网上的QQ群里和家人闲聊时,在家里务农的弟弟说要出来打工,还让我给找个活儿。看到这个请求,我不禁哑然失笑,随后语重心长的和他进行了一番深层次的沟通。

   “我 的傻弟弟呀,你以为外面真的那么好吗?大哥的心酸你是永远都体会不到的!你年年种地尽管是累点儿,但是每年也能挣10多万吧?我一年在外这么辛苦,才挣多 少啊?不是我说你,现在政策形势多好啊?种地不收税,国家还给你钱;你是泥草屋,政府还出钱帮你翻盖成砖瓦房!你去问问咱爷爷,哪辈子遇到过这好事啊?你 总说咱们家那儿地多不高产,种多些都白扯。但是,你有没有想过,你那些地为什么不高产?你看看人隔壁李三,承包西边那么多的盐碱地,硬是用换土增肥的方 法,让原来不长庄稼的土地变成了高产田。别说地多没用,咱妈总说:有骨头不愁肉。我们有那么多的土地,虽说瘠薄点,但还是能通过科学改造变成良田的!而且 国家大力提倡生态建设,我就觉得通榆县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就在高效农业上,地多是我们的优势。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好好劳动,不能固步自封。举个例子说吧, 咱们通榆种植的葵花,到南方这么一加工,再返销回来就价值增倍了。如果边种植边深加工,我们的农产品那可一下就升值了,那得产生多大效益啊!相信哥吧,国 家现在已经为我们的将来制定好方针和政策了,以后我也会回去创业的。我估计用不了几年,咱家那里就会变成一个个美丽富足的大花园的!咱们通榆县未来一定能 行!”

听了我的话,弟弟连连称是,从此再也没有了外出的打算。

通榆,你是我的骄傲;我骄傲,我也是这片充满希望热土上的一员!

作者简介
head
作者: 向远方
简介: [详细资料]
文章分类
手机文集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